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良一基层 >> 村讯快报村讯快报
 

【良一微教育】对大学生多些“防骗教育”

点击次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20 20:23:33  【打印此页】  【关闭

芳芳是上海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大二女生,时值暑假,她希望利用假期找份兼职工作,一来能赚点生活费,二来还能增加社会阅历。几天前,她真在网上找到一份代刷网店信誉以赚取返利的工作,结果不仅白忙活一场,连在学校获得的万元奖学金和生活费都被骗走。1日,记者在临海白水洋派出所了解到,学生暑期寻找兼职从而被骗的事情,近期发生的频率不低。(8月2日《台州晚报》第3版)

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也真不是罕见。据报道,近日,两名大一学生经“中介”介绍来东莞打工,5天过去不仅没找到工作,还丢失了行李、身份证和银行卡,随身携带的三四千块盘缠,只剩11元,而介绍他们来东莞打工的“中介”,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今年暑假期间,全国各地的30多名外地大学生刚到北京,就遭遇了骗子团伙。这些骗子在网站上发布招聘“跟单员”、“送货员”的帖子,承诺一天150元,工作还轻松。可大学生们到了之后,骗子就直接以“培训”为名,将他们送去当保安。这些学生被要求剃头、穿上保安服,还有的人被要求去当厨师,干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才意识到被骗了。

骗子无处不在,但“万骗不离其宗”,无非就是想骗钱。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不缺乏文化,也有头脑、有见识,识破骗局恐怕不难,可为何却是屡屡上当受骗呢?一方面是一些大学生只知道读书,不知道社会的复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大学生恐怕不是少数;另一方面也与大学生有爱占小便宜的市井心理有关,一些大学生认为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吃白不吃,须不知,却是“陷阱”。

大学生涉世不深,上当受骗恐怕也是难免的,因此,很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防骗教育”,让大学生多些防骗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清醒地识破骗子的伎俩。其一,“防骗教育”来自大学。手机上亲友的电话应该直接写姓名,不要随便将手机、银行储蓄卡等借给陌生人使用。针对大学生屡屡被骗的现象,以防诈骗为主题的“安全课”在青岛科技大学各学院受到学生的追捧。学校还搜集了十多种诈骗伎俩帮助学生识别,提醒学生谨防中招。该校还专门下发了一则关于对学生进一步加强防诈骗教育的紧急通知,该通知共分为常见诈骗伎俩与防骗基本常识两部分,通知的最后还附上了一些相关的案例。然而,对学生进行“防骗教育”的大学还不多见,更谈不上重视,大学生也很难在大学里学到防骗知识;其二,“防骗教育”来自家庭。对于孩子的培养,家长不能只死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一些骗局,也应该及时告诉孩子,让孩子具备一定的防范能力;其三,“防骗教育”来自大学生自己。社会是复杂的,骗子也是存在的。对骗局多些了解,也是在保护自己。

大学生不可能永远都不会遭遇到骗子,相反,可能早就成为骗子行骗的“重点对象”。青涩并不代表无知,单纯也并不意味着愚蠢。对大学生多些“防骗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防骗能力,想必能够使大学生能够很快识破骗局,如此,骗子也只能喝西北风了。



[返回]